很多家长都有过这样的崩溃时刻:换个衣服的功夫,宝宝就哭着扑过来抱腿;送幼儿园时,孩子扒着门框撕心裂肺喊“妈妈别走”,自己躲在门外偷偷抹眼泪,一整天都惦记着娃有没有好好吃饭。其实,宝宝这样不是“任性黏人”,而是到了分离焦虑的关键期,这是他们认知发展的正常表现,搞定它,找对方法比硬扛更重要。
首先要避开一个最常见的坑——“偷偷离开”。很多家长觉得,趁宝宝玩得投入时悄悄走,能减少哭闹,可实际上,当宝宝发现身边突然没了熟悉的人,只会更恐慌:“妈妈是不是再也不回来了?”下次再分开,他们会变得更警惕,甚至不敢离开家长半步。正确的做法是“告别要简短,承诺要兑现”,比如蹲下来和宝宝平视,说“妈妈去买个菜,1个小时后回来陪你玩积木,说话算话”,不用反复解释、依依不舍,越拖沓,宝宝越难平静,而按时回来的举动,会慢慢让他相信“妈妈走了还会回来”。
然后要帮宝宝“提前适应分离”,别等必须分开时才“突击训练”。可以从短时间、近距离的分离开始,比如让家人陪宝宝在客厅玩,自己去卧室待5分钟,每隔一会儿喊一声“妈妈在呢”,结束后夸夸宝宝“刚才自己玩得真好,妈妈回来啦”;慢慢延长时间,比如去楼下取个快递,让宝宝和家人一起等;再过渡到半天的分离,比如让外婆来家里带娃,自己出去办点事。循序渐进的过程,能让宝宝逐渐明白“分离是暂时的”,焦虑感会慢慢减轻。
展开剩余53%还有个小技巧,给宝宝找一个“替代安抚物”,比如他常抱的小玩偶、盖惯了的小毯子,或者一件妈妈的旧T恤。对宝宝来说,这些物品带着熟悉的气味,就像“小妈妈”一样,能在分离时帮他缓解不安。比如送宝宝去幼儿园时,让他带着小玩偶,告诉他“想妈妈了,就抱抱小玩偶,它会陪着你”,很多宝宝拿到安抚物后,哭闹都会明显减少。
另外,家长也要管理好自己的情绪,别把焦虑传递给宝宝。有的家长送娃时,自己先红了眼,反复回头看,宝宝感受到妈妈的不舍和紧张,只会更害怕分离。其实,家长可以表现得轻松一点,比如和宝宝挥手时笑着说“下午见,记得和老师玩滑滑梯呀”,你的淡定和乐观,会给宝宝传递“分离不可怕”的信号,让他更有安全感。
最后要记住,每个宝宝的性格和适应速度不一样,有的宝宝可能几天就适应了,有的则需要一两个月,别着急、别比较,更别骂宝宝“没出息”“太黏人”。当宝宝分离后哭闹时,家人可以用他喜欢的玩具转移注意力,陪他做小游戏,慢慢帮他建立对新环境、新陪伴者的信任,焦虑感自然会慢慢消退。
互动时间到啦!你家宝宝有没有过特别黏人的瞬间?是换尿布时都要抱着你,还是送托班时哭了好久?欢迎在评论区分享你的经历,也可以说说你试过哪些应对方法,咱们一起交流,帮宝宝顺利度过分离焦虑期~
发布于:广东省金御优配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